中天华夏研发管理咨询

巨人的衰落

作者: admin

摘要: 诺基亚高调地宣布回归手机市场,吸引了不少注意力。诺基亚手机是一代人青春的记忆之一,于是诺基亚回归手机市场的消息一出,中国市场弥漫了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。

       诺基亚高调地宣布回归手机市场,吸引了不少注意力。诺基亚手机是一代人青春的记忆之一,于是诺基亚回归手机市场的消息一出,中国市场弥漫了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。
       当年的诺基亚是手机行业当之无愧的王者,是唯一能够从低端机市场到高端机市场通吃的手机品牌,那时候无论是男女老少、有钱、没钱的都在用诺基亚。如果在大街上随便抽查,十个人中至少有六七个人所用的手机都是诺基亚。从1996年到2010年,诺基亚连续14年销量世界第一,可见当时诺基亚有多牛。
       然而诺基亚衰败之快,简直匪夷所思。2010年还是销量第一,2011年就因为市场份额大幅下滑而大规模裁员,并关掉了罗马尼亚的一家工厂,产品销量也一落千丈。2013年诺基亚将手机业务打包卖给微软,象征着诺基亚彻底退出手机市场。这个曾被认为是手机行业无敌王者的诺基亚,几乎是猝死在了全世界消费者的面前。
       笔者就带领大家一起复盘一下诺基亚这个巨人的衰落过程和原因。

1. 对技术的误判:错过全触屏手机的末班车
       首先让我们回到2007年,这一年,乔布斯在旧金山发布了iPhone;这一年的诺基亚,依旧是手机界无二的霸主。或许正是因为自身巨大的市场份额,让诺基亚做出了错误的判断,他们认为iPhone不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威胁,毕竟这只是一个刚刚出现的产品,市场能否接受还是未知。
       我们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段历史,这是诺基亚在全触屏手机上的最后一次机会。其实诺基亚研究触屏手机是早于苹果公司的,根据讲述诺基亚产品行销史的书籍《Behind the screen》所述,早在2004年,诺基亚内部就开发出触控技术,甚至是现在当红的3D技术。但诺基亚的高层认为其市场太小,没人愿意买,成本太高。“他们杀了它”,《Behind the screen》作者感叹道。他口中的“他们”,是诺基亚的管理阶层。直到iPhone推出一年后,诺基亚才推出第一款全屏触控手机。
       看到此,我们也许会认为诺基亚已经是个迂腐失能的官僚组织;但事实恰恰相反,诺基亚是一个追求高效率的公司,非常的成本导向(cost-driven),这些都是它的优点,只是,走得太远了,最后核心能力变成了核心障碍。
       诺基亚舍弃触控风潮,是因为它的高成本风险。若以iPhone4所使用的触控面板单价推估,一个手机至少要多花10美元的成本。对一个手机年销售量4亿台的诺基亚而言,一个1美元零件的采购错误,都要花上4亿美元的代价,更遑论这个还未被证实的市场新技术。

2. 对互联网合作的误判以及互联网转型的失败
       实事求是的说,诺基亚公司看到了互联网趋势的来临。2005年底至2010年间担任诺基亚CEO的康培凯以一系列大手笔收购布局了他构思中的移动世界:收购移动操作系统塞班全部股权;买下数字导航公司Navteq;收购游戏、广告、音乐等各细分领域创业公司;收购导航软件、电子地图以及相关的运营网站试图建立“基于位置”的竞争优势,并计划围绕它打造一个应用商店,也就是后来的 “Ovi Store”。
       Ovi Store于2009年5月正式推出,比苹果App Store晚了将近一年,Ovi Store发布头3个月下载量仅为1000万次,而苹果App Store下载量早已突破了10亿次。Ovi Store与App Store的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,前者是一个封闭的纵向一体化平台,而后者是一个开放的第三方开发平台;前者的应用软件是有限的,卖的是自家的商品,而后者是第三方大卖场,是不断更新的、源源不断的流动的生态系统。
       从微软挖过来的CEO埃洛普(Stephen Elop)发出过一封名为“燃烧的平台(Burning Platform)”的内部备忘录,以揭示诺基亚所面临的紧急状态。文章里这样写道:“我们的竞争对手用来抢走市场的并非是硬件产品,而是一套(有竞争力)的手机生态系统”“我们犯了不少错误、错过了太多机会……诺基亚,我们的平台正在燃烧呀!”(燃烧的平台,是形容站在燃烧的石油平台上的工人,跳海,可能在15分钟后丧命;不跳则一定会马上死于大火。)

3. 志愿打造封闭的价值链和对操作系统的仓促选择
       本来诺基亚还有翻身的机会,但正所谓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:诺基亚的规模优势和速度优势作为经典案例曾上过《哈佛商业评论》,但也正是因为过于追求规模优势和速度优势,使其丧失了翻身机会--不愿定制化,缺席美国市场。
       而缺席美国市场,是因为怕延迟在其他市场推出新品的速度。美国市场主要是由大电信商所主导,为了市场划分,他们会强力要求打造特殊功能,而这相对会剥夺其他市场产品开发的资源。
       不愿早一点放弃已落后的软件作业系统Symbian,原因除Symbian曾在市场有近8成的成功纪录外,另一个关键是,诺基亚就是靠软、硬件一手包,才能在随时需要改变设计时,做到又快又便宜。而这也是当初摩托罗拉败给它的原因。
       有人认为是埃洛普亲手毁掉了诺基亚,这个评价对埃洛普是不公平的。诺基亚逐渐认识到了塞班系统的天生缺陷,将它排除在了选项之外,否则也不会和英特尔合作开发MeeGo。然而很遗憾的是,MeeGo进展缓慢,难以寄托重任,在这种情况下,也就只剩下安卓和微软两个选项了。
       究竟是选择已成大势的安卓呢,还是选择刚刚诞生的微软WP系统呢?
       对于业界的跟随者来说,这个问题是几乎不需要考虑的,但是作为一个行业老大,这个问题就比较纠结了。
       诺基亚如果选择安卓,就将泯然众人:第一,将难以和三星、摩托罗拉等竞争对手形成品牌区隔,造成利润的下滑;第二,将丧失对于产业链的掌控权力。尤其是后者,这是诺基亚作为行业老大,所无法容忍的。
       如果和微软合作,诺基亚作为行业老大,第一,将获得巨大的议价能力,主导微软智能机的价值链;第二,这将成为诺基亚的独特品牌符号,获得额外的附加利润。至于微软和安卓的技术水平,诺基亚认为差别并不大,以自己行业龙头的渠道优势,完全可以抹平这一点微小的劣势。
       微软也好,英特尔的MeeGo也好,都是符合诺基亚一贯的利益方向的。只不过经过评估后,诺基亚认为微软的技术比英特尔更成熟。也就是说,在经过全面的利益计算之后,诺基亚的董事会是胸有成竹的,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冒险,从塞班到英特尔,从英特尔到微软,在他们眼中,已经是一个递进的更优解决方案。
       至于对埃洛普的选择,应该是在与微软合作的转型决策做出之后才敲定的。换句话说,是诺基亚选择了埃洛普,他们需要一个合适的任务执行者。要知道,作为一家芬兰公司,诺基亚一百多年来,从来没有让一个美国人当过CEO,而这个CEO偏偏还是微软的高管,一切并不是巧合。
       诺基亚与微软的联盟可视为想抱团取暖,试图与谷歌安卓、苹果iOS三足鼎立,然而IOS和Android系统都经过了7年左右的打磨,诺基亚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,寄希望于2~3年内研发出来的MeeGo和WP,最终还是失败了。
       2012年6月,微软发布了手机操作系统WP8,而老系统无法升级到WP8,这对诺基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。
       2013年9月3日,微软宣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,在经历了数年的亏损后,这位昔日的巨人终于倒下了。
       2013年9月18日,微软在《泰晤士报》等英国媒体上刊登的Windows Phone广告中,Lumia 520手机的顶部的NOKIA标志消失了。
       2014年6月30日,大神evleaks在Twitter上爆料称,微软已经到了授权诺基亚品牌的最终阶段,微软移动旗下的手机将从Nokia变为Nokia by Microsoft。诺基亚正在一步步的被微软同化。
       每次变革,都是一次生死的考验。一般情况下,老二、老三们都会抱团追逐最简单易行的路线,顺利度过危机,甚至弯道超车。而老大,犯错的几率则要大得多。他们要么为了保持优势,患得患失保守应对,直至被时代淘汰;要么为了实现更高的利润率,冒险发展门槛更高的“独特路线”。
       前者是等死,后者是作死,尤其是后者,被外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疯狂举动,失败的风险非常之高,但是老大们仍然乐此不疲,因为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高估。
       现在,诺基亚又宣布重回手机市场,让我们拭目以待,衰落的巨人是否能够重新崛起。

CopyRight ©2018-2022
深圳中天华夏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
版权所有
粤ICP备12059297号

0755-8667 5311

深圳市南山区科兴科学园C3栋-1606

中天华夏咨询

研发管理在线培训

研发管理在线